[導讀]百度讓我們看到,用科技溫暖世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近日,第五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開幕式暨第二屆國際數字遺產案例競賽頒獎儀式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近20個國家的40名外賓,以及來自國內34個省區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出席。百度憑借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數字復原項目一舉斬獲競賽的設計創意獎。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一首震撼人心的校歌在老舊的校舍里飄蕩著,在那片硝煙四起的土地上久久不息。
1937年,抗戰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至昆明,并聯合開設了一所臨時大學,取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在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里,西南聯大就像一朵孤傲的寒梅般,堅強地活著,它見證了文化的斷裂,也肩負了文化的復興,承載著科研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們重要的文件科技力量,為祖國輸出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進步中作出了杰出貢獻,在西南聯大成立的80年后的今天,它被很多人膜拜,同時也被逐漸遺忘。
為了傳承和發揚西南聯大精神,“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數字復原項目團隊,攜手清華大學建筑專家郭黛姮教授,經過數月嚴謹的歷史考證,對舊址進行了復原研究:按照1:1的比例完成了3D高精度數字化模型設計及技術交互落地。
一直以來,百度都在尋找科技的真正方向,直到一群年輕人被西南聯大的精神所感染,他們更加懂得,科技的意義在于如何賦予人類溫暖,他們開始用AI技術復原消失的西南聯大。
在本次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從西南聯大歷史真實景象資料收集,到使用AI技術完整復原西南聯大,百度團隊成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并克服了一道道難以想象的關卡。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踐行著用科技賦予溫暖的口號,接下了這沉重的歷史交接棒,代替著過去的西南聯大繼續傳承和發展中國精神文明。
2017年3月,百度團隊重回西南聯大舊址,通過采訪西南聯大已畢業校友和零散資料的收集,初步還原了西南聯大當年的景象,栩栩如生的建筑物一棟棟躍然紙上,一場“90后”致敬“90后的”工程開始啟動,他們最終要做的是,使消失的西南聯大完整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該項目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結合高精度圖像識別、IMU空間定位等三維環境感知技術,構筑立體空間模型,并借助高性能3D渲染引擎、全景成像切片式展現等技術,將復原模型以增強現實(AR)場景和虛擬現實(VR)場景的形式,在百度APP和百科詞條上“真實”呈現出來,生動還原西南聯大昔日風貌,讓手機屏幕前的人與西南聯大來一次穿越時光的“零距離”接觸。
昔日校友,如今已是平均年齡95歲高齡的老人佝僂的身子站在那里,戴著VR眼鏡,對著虛空伸出雙手,在他眼里,那是校園里矗立的桉樹和斑駁的教室老墻,就像是跨越了時間一般,他又回到了在西南聯大刻苦學習的日子里,八十年前的景象深深觸動著這位西南聯大畢業生的心,他那被歲月撫摸過的臉上滿是震驚和感動。
老校友們站在用AI技術還原的虛擬校門前合影,一張張照片把過去與現在串聯在一起,彷佛時過境遷,80年滄海桑田,可校門前的石階上的青苔依舊嫩綠,校友們從意氣風發的青年變成慈祥和藹的老年,西南聯大始終矗立在那里,譜寫著歷史的篇章。
百度做到了,用科技熬過時間,把西南聯大的輝煌永遠定格在了虛擬空間里,當老校友們飽經滄桑的臉龐上露出會心的笑容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長期以來的努力和付出值得了。對于百度來說,復原西南聯大是一個支點,從去年到現在,百度一直在用AI賦予歷史溫度。
時代的浪潮洶涌而來,人們擔心越來越發達的現代技術會讓我們丟失掉人的本心,冰冷的代碼和死板的機器帶給人類的除了方便,更多的是遺忘,忘卻了一個偉大民族的艱苦奮斗精神,忘卻了歷史文化的傳承、人情世故的余溫......
而百度讓我們看到,用科技溫暖世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