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騰訊的第三次戰略調整,雖然會帶來短期陣痛和種種不適,但在ABC時代下,進化是順應云時代的主動選擇,是騰訊的自我進化。
近日有消息透露,騰訊近期或將進行重大戰略調整,針對內容生態的融合和連接一切的延伸,會有一系列大動作,而這次戰略第一步就是進行組織架構的大規模調整。
對于此次組織變動,外界揣測諸多,騰訊方面至今不予置評。
但組織變動對騰訊而言并不稀奇,自騰訊1998年創立至今,就已進行過2次主動的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即“自我進化”,每次都發生在新的技術浪潮到來之際。
全世界無法回避ABC時代
近年來,“ABC”一詞頻頻在各類科技大會上出現。
所謂“ABC”,是指A(AI,人工智能)、B(Big Data,大數據)、C(Cloud,云計算)為代表的產業趨勢和技術革命。這是繼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后的又一波的產業變革,標志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沒有任何一家偉大的互聯網公司能夠回避云時代的到來。云計算已經成為世界頂尖互聯網公司的必爭之地,因為云計算服務會未來成為整個互聯網的底層基礎服務設施,像水和電一樣。美國亞馬遜之所以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商公司,并非由于其交易規模,恰恰是因其出色的云計算服務。
更不用說微軟、谷歌這些本身專注互聯網行業的創新公司了,他們已經基本形成了三大巨頭的格局,逐鹿云端已經成為一種戰略正確。
中國互聯網巨頭紛紛押寶云
相比歐美,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上云”的步伐要慢一些,但走得很快。
2010年,BAT的大佬們曾對“云”展開辯論。在當年的深圳IT峰會上,李彥宏說:“云計算這個東西,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云異常激動,他說“最怕就是老酒裝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么,突然爆發出來最可怕。”在當時,阿里云計算項目已經開工半年多。
即便是雷軍,也在2014年就決定要在云服務上投入10億美元。當時企業內有反對聲音,雷軍的話擲地有聲:“想要不被巨頭擠掉,就要比狠敢燒錢才能活下去。云服務市場甚至比視頻更為慘烈,如果沒有10億美金的準備和決心,是活不了的!”
京東入場云服務市場要晚一些,直到2016年才開始正式啟動公有云服務,2018年,京東宣布要砸下100億發展“京東云”,進攻云服務這一市場。2017年8月,華為也宣布調整內部架構,將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與運營商業務BU、企業業務BU、消費者業務BU并列的一級組織部門。
騰訊亦主動布局云時代。在2018年在5月召開的騰訊“云+未來”峰會上,馬化騰提出要將騰訊集聚了20年的科技能力開放共享,助力企業和政府實現數字化轉型。
2018年5月21日,由騰訊開發的全國首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粵省事”已開始為居民提供便利,目前可提供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服務等142項民生服務。在“粵省事”上線首日,就已突破了1000萬點擊量。除了政府政務外,騰訊云還應用到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領域。
“云”變之后引發業務TO B
外界質疑,騰訊沒有做“B端”的基因,騰訊總裁劉熾平回應道:“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進化出來的。”
盡管騰訊云等B端業務起步較晚,目前暫時未得到充分整合,但成效卓著。數據顯示:在游戲和視頻領域,騰訊云已是全國第一;從過去的2年的騰訊財報推算,騰訊云也始終保持著100%的高速增長。
更何況,騰訊的這次主動的戰略調整,和阿里、京東、華為等企業的云轉身相比,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騰訊提出要打造“社交+內容”融合大平臺和實現產業互聯網升級。
在社交領域,騰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10.58億;在內容領域,微信公眾號、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等系列產品也占據了中國內容流量池的大半邊江山。
對內容生產者,可能是一次創作即可獲取多平臺流量裂變;對廣告主,可能是無比精準的廣告分發和效果追蹤;對騰訊,可能是數據互通帶來的高效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當這些同時發生的時候,其協同效應一定是驚人的。“內容+社交”的概念并不新穎,但在云時代下兩者強強聯合,數據互通,其帶來的協同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業務求變之前需組織先變
在角逐云業務的背景下,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公司戰略、組織架構紛紛發生了變化。
2017年,馬云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訪時表示,他們在9年前決定把阿里巴巴轉型為數據公司,引發公司內部巨大爭議。“數據對于人類社會發展來說太重要了,就像石油一樣。”馬云如是說。
近日,馬云宣布,在2019年9月10日,他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屆時由現任集團CEO張勇接任。馬云的這一決定,將削弱馬云在整個公司內的個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和高管們集體控制。
百度也在為ABC時代全力作準備,對于人工智能(AI)尤為重視。在2017年,李彥宏宣布,要每年投入100億元用于研發AI。李彥宏還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強調,“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宣稱他與AI無關。”
百度頻繁的人事變動,與AI的業務開展有密切關聯。陸奇2017年入職百度集團總裁后,便對百度原有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部分與AI無關的業務被邊緣化。2018年5月,陸奇卸任,百度AI領軍人物王海峰則晉升為高級副總裁并擔任AI技術平臺體系總負責人。
2018年9月,小米宣布了上市后第一次人事組織架構重大調整,按照這次調整,電視部、生態鏈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沒有老兵,沒有傳承。沒有新軍,沒有未來。”雷軍在內部郵件中寫到。
騰訊此次戰略調整,也必然先調整組織架構。2017年,馬化騰在公司員工大會中提到:“現在的騰訊需要更To B的能力,需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梳理。”有消息稱,此次騰訊云可能獨立成一個新的事業群。
早在2013年時,騰訊在《通向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中提到,“首先就要連接一切”。如今,騰訊已實現了連接人與人,而互聯網的下半場更注重連接人與服務,從用戶互聯網升級至產業互聯網的升級是騰訊的必然選擇。在產業互聯網的大勢下,騰訊云是至關重要的的基礎服務,業務求變之前需組織先變。
未來已來,騰訊的“連接一切”戰略正主動進行延伸。騰訊的第三次戰略調整,雖然會帶來短期陣痛和種種不適,但在ABC時代下,進化是順應云時代的主動選擇,是騰訊的自我進化。
第三次戰略調整后,這屆騰訊會好嗎?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
5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 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