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團一片停滯和下滑的時候,口碑與餓了么呈現出騎手數量大幅增長,市場訂單高速增加,超級會員大范圍提升的景象,兩相對比,不禁讓人感嘆,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真的變天了。
3月11日,美團發布財報:因為競爭加劇補貼增加,其外賣收入首次出現負增長;因為競爭加劇,美團三大業務板塊經營數據第四環比增速均出現下滑態勢。因為競爭加劇,被美團放棄的酒旅收入增長已然停止。相反,在美團一片停滯和下滑的時候,口碑與餓了么呈現出騎手數量大幅增長,市場訂單高速增加,超級會員大范圍提升的景象,兩相對比,不禁讓人感嘆,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真的變天了。
四季度,美團點評的外賣業務營收802億元人民幣,外賣業務增速在大幅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美團點評的外賣業務收入110億元人民幣,三季度收入112億元人民幣,外賣業務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另外,被其戰略放棄的酒旅業務收入:四季度45.9億元、三季度44.4億元、二季度36.7億元——增長已然停止。
相比之前,口碑餓了么在三四線城市,生態合力逐漸形成。
口碑餓了么福建多地漲幅達130%
2018年10月,星巴克依托餓了么成熟配送體系合作“專星送”,截止2月,專星送訂單數量呈幾何級增長。隨后,漢堡王、肯德基、海底撈等一大批知名餐飲品牌與餓了么口碑推出“超級品牌日”,使得更多的品牌商戶看到了數字化轉型的機會。
事實上,在全線打通“到店”“到家”業務之后,餓了么口碑在全國范圍的訂單都快速增長。以福建為例,廈門、泉州、福州口碑商品售賣成交總額季度內漲幅130%;福州餓了么的下午茶訂單占比環比上升3.5%,消費品質化的趨勢提速。
對于當地的三四線城市,餓了么口碑同樣將發力推進。從2018年12月開始,口碑在全國建立地面團隊,并將團隊數量迅速擴充至千人以上,從深耕的一二線城市加速布局到全國三四線城市,為各地的商戶提供豐富的線上營銷商品與線下硬件設施,為生活服務行業商家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服務。
例如,口碑從原本深耕的廣深佛莞四城,加速布局到了全省21個城市,其中肇慶、東莞、佛山等三四線城市,餓了么口碑的市場份額增長超過300%,開始在三四線城市呈現領跑之勢。
隨著與口碑的融合,餓了么市場容量進一步增大,本地生活到店與到家全鏈路數字化改造。融入大阿里后,來自天貓、淘寶、零售通、菜鳥等多態業務融合優化,讓餓了么口碑迅速形成合力,給各地的本地生活商戶帶來了全鏈路且全新的數字化商業操作系統。
新招80萬餓了么騎手,各城市騎手數增長超20%
隨著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高速發展,即時配送體量越來越大。目前,餓了么蜂鳥配送注冊騎手超過300萬人,今年還將在全國新招80萬騎手,可見餓了么騎手量已經無法滿足高速擴容的市場需求。
從餓了么騎手數據顯示,從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底,廣州餓了么蜂鳥騎手數量增長達到45%,武漢騎手數量增長28%,深圳、合肥、長沙、鄭州等大多城市的騎手數漲幅均超過20%。
除了一二線城市對騎手的需求量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騎手紛紛呈現返鄉熱。隨著口碑和餓了么在全國各地業務拓展,年輕騎手的回流,給全國各地的三四線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餓了么騎手城市年度畫像看,81%的湖北騎手選擇留在本省,同比去年提升了8個百分點。僅次于本省騎手占比93%的鄭州、90%的合肥與89%的長沙,排名全國第四,遠高于全國44%的騎手選擇留在本省打工的平均值。
廣州等多地餓了么超級會員訂單上漲超100%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餓了么超級會員專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外賣會員規模超過8000萬人,餓了么超級會員中,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用戶占比達21.6%,同時其訂餐頻次和專屬紅包權益滿意度等數據均領跑行業。
從用戶消費頻率看,餓了么超級會員中有63.8%的消費者每日至少點一次外賣,而在美團外賣會員中只有47.9%,相比之下餓了么超級會員權益更吸引每日外賣消費需求較高的用戶;從用戶對權益偏好看,專屬紅包權益最受消費者滿意,有71.1%的餓了么超級會員表示滿意,是美團的1.5倍,餓了么給用戶帶來切實優惠的會員權益更利于提升用戶服務體驗,提高平臺用戶留存率。
餓了么通過推出更多符合消費者心理的會員優惠權益,更好地迎合消費者消費需求升級的趨勢,精確篩選高價值用戶,提供優質服務以提升用戶體驗和增強用戶的粘性。數據顯示,八成餓了么超級會員用戶愿為品類更豐富、賣相更好、包裝更精美的外賣付更高價格。
據了解,在廣州、南京、武漢等全國大部分城市,餓了么超級會員訂單占比上漲超過100%以上,用戶黏性越來越強,城市訂單份額自然越來越高。
【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