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教育行業,智能教育興起,以大數據、AR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
近些年,互聯網科技發展迅猛,人工智能正在刮向各個領域輻射。它改造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行業,智能教育興起,以大數據、AR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
智能教育在國內蓬勃發展
過去教育強調記憶、再現等方面能力,而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時代,機器人在這方面會比人類更出色,而人類更高層次認知能力是更加重要的。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教育模式必然會成為趨勢。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今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智能時代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轉變。”1月份將人工智能引入2018秋季高中新課標,4月份印發《高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接著8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中國智能教育大會,近日又有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組”。
這一系列動作無不表明教育部對智能教育的重視。具體來說,智能教育的發展模式,已經體現在教育各個細分領域的應用。
智能教育在“育人者”教學的體現
在機器閱卷方面,例如中高考閱卷中,對于選擇題的批改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完成全國的考卷。以往,幾十萬、幾百萬份考試試卷的閱卷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但是在未來,不僅僅是選擇題,通過精準的圖文識別以及海量文本檢索技術,可以快速核對檢查所有試卷與目標相似的文本,并迅速提取并標注出可能存在問題的試卷。
如果未來的主觀題由機器來審閱,還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書寫難看機器無法識別,只能吃零蛋。老師在批改考卷中,難免會有少許個人傾向,使用智能教育理性分析會不會更好一些,不過,感情等更高層次能力是人類與機器的最大區別,主觀的、有情感的答案能用冰冷的機器來分析嗎?
在個性化教學方面,通過智能教育的大數據技術,可以收集和分析學生日常學習和完成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精確地告訴老師每個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老師便可以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不過,信息收集能不能真實齊全,會不會工作量過大,大班教育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嗎?如今戀愛課堂、電競課堂等各種奇葩大數據課堂層出不窮,這種個性化智能教育的準確效果還有待商榷。
在學校管理方面,智能教育滿足校園管理需求,幾乎覆蓋學校的全部部門。例如,隨著新高考的推行,走班制成為新的教學模式。在沒有智能教育的時候,如何合理排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現在用智能教育算法進行排課,學生可以提交自己的需要,系統可以結合多方面課程、教室、師資等進行快速的排課,極大提高效率與學生滿意度,這就是智能教育方面的重大的改革。
對于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來說,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體系必然必不可少。智能教育,哪怕發展的再快,大部分的科技應用依然和地面機構結合才能完成,學習自覺性必須靠地面老師監督。其次,家長希望有人來幫助承擔孩子學習的責任和壓力,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地面老師完成。智能教育所帶來的這些變化,給教師和校長等做輔助或者決策性的分析。將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捷,將是教師、校長們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
智能教育在學生學習的體現
在學習內容方面,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即時獲取學習項目。例如在大學學習中,通過網絡視頻課,依然可以聽北大清華、哈佛牛津等著名高校的老師講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運動、社交、旅游等更多的課外知識讓學生擴寬視野,增長見識。多樣化的學習課程,一方面會讓學生開闊眼界,但也極有可能造成對書本知識無愛的現象,如何平衡好兩者,是如今教育還需要考慮的。
在學習方式上,智能教育讓以往的學生發生了巨大改變。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可以用在口語測評,圖像識別技術用在作文批改和拍照搜題,智能教育可以讓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的智慧學伴,只要用手機拍一下,就會實現答案解析;掃一下,就能出現教師講解;說一下,就會出現相似題目,點一下,就能出現正確讀音。打分點評,知識點、考點、難點的自動生成和推送。不過,學生在學習中過度的依賴電子產品,如果自控力不強,很有可能會讓學生陷入電子產品的漩渦,對學習生出厭煩的心理,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未來已至,智能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智能教育先行者——未來創力的老師,不僅要在姿態方面迎接未來、在態度層面正視未來、在認知層面讀懂未來,更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型人才。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