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印刷機之后,西方在19世紀40年代發明了照相機,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了留聲機,人類發現圖像竟然可以留駐,聲音竟然可以重現,這令當時的人類感到難以置信。
印刷機之后,西方在19世紀40年代發明了照相機,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了留聲機,人類發現圖像竟然可以留駐,聲音竟然可以重現,這令當時的人類感到難以置信。
普適記錄的時代大幕就此拉開。這是繼文字、紙張、印刷機之后,記錄的第四次浪潮,幾乎人類所有的生活過程可以被記錄,這些多樣化的記錄還可以存儲在云端,萬事可見。
2018年9月25日,我看到一篇公眾號文章《數據泄漏背后,誰在監視我們的生活?》,僅看看標題就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公眾號文章起個好標題原來這么重要)。文章中提到:
“從普適記錄、人臉識別、以圖搜車,到霧計算、城市大腦、無匿名社會、量子思維……大數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據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時代的脈絡。從幼稚到成熟,我們這個時代正在經歷著一場數據革命,我們既是時代的讀者,也是時代的作者,而互聯網作為整個社會記錄的基礎設施,必將釋放自文字發明以來最為驚人的創新力量,重塑人性和天下,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數文明”時代。“// 這些都是熱門詞匯、大熱點啊,而且將我們帶入了“數文明”時代,我倒想看看什么是數文明?
文章中講了一個數據讀心術的故事:“被操控”的選舉。就是2018年3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被曝出負面新聞:一個叫做“劍橋分析”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在Facebook網站上獲取了8700 萬用戶的數據。當年奧巴馬就雇用了一批數據科學家,嘗試通過數據對選民進行分類,向不同類別的選民推送不一樣的定制信息。劍橋分析不僅收集性格測試的數據,還在程序中隱藏了一個數據爬蟲,一旦用戶使用這個程序,它就把通過這些用戶賬號可以看到的資料和信息,諸如“所在城市”“點贊” “好友”等“扒”下來,保存在自己的服務器上。雖然很多互聯網服務都是免費的,但使用者其實付出了代價—我們交出了“數據”,正是這次事件的本質所在,掌握了一個人的“心魔”,就可以評估一個人最容易受哪種信息的影響,就可以知道信息該如何包裝、如何推送,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選擇和判斷。Facebook最后道歉“沒有保護好用戶的數據”,但真正的問題在于,即使通過公開的數據,互聯網也可以成為影響、操縱、控制他人心理和觀點的媒介工具,這不是隱私侵犯,而是心理入侵、思想入侵、意識入侵。
文中舉得第二個例子是“千人千面”,利用大數據的“殺熟”。2017年,一名網友在微博上講述了自己遭遇大數據“宰客”經歷。他經常通過某旅行網站訂房間,價格常年380-400元。偶然一次,酒店前臺告訴他淡季房價為300上下。他用朋友賬戶去查詢,果然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查,還是380元。“殺熟”的淵源可以追溯到5年前興起的“千人千面”,既給每個消費者定制一個動態頁面,其中呈現的商品可能就是消費者這次需要購買的(相信很多讀者都可以做見證)。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數據可以區分窮人和富人、新人和舊人、價格敏感人群和價格不敏感人群、蘋果手機用戶和安卓手機用戶。而消費者的認知空間已經被手機和數據割裂了。
最后作者亮出來自己的觀點:數據驅動,新文明的興起。
今天,所有“記錄”的結果,甚至包括文字,都被統稱為數據。這其中暗含的邏輯是,數據作為一個概念,它的內涵擴大了。傳統意義上的數據是人類對事物進行測量的結果,是作為“量”而存在的數據,可以稱為“量數”;今天的照片、視頻、音頻不是源于測量而是源于對周圍環境的記錄,是作為一種證據、根據而存在的,可以稱為“據數”。幾乎人類的一切行為,今天都可能、可以被記錄,并被轉化為據數。// 這個據數的概念,筆者認為定義的極好,“據”乃“證據”,有了實證,很多問題都可以應然而解,這是后話。
文中還提到:
迄今為止,以據數為中心的大數據討論主要停留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是精準營銷,即互聯網廣告業。
二是商業和社會信用,其主體是金融機構。
第三個層面的問題—隱私。隱私屢屢成為社會公共話題。
據數的商業化應用帶動了大數據的興起,它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會推動整個社會進入文明新狀態,改變社會的全貌。它被稱之為“數文明”。
對國家而言,這意味著每一個國民個體、每一輛車甚至每一個其他物體都可以被追蹤。清晰性是有效治理的前提。
和量數相比,據數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就此而言,用好大數據是通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佳路徑。今天中國要建設法治社會已經是共識,未來要提出的,是數治。// 這就說到了我們視頻監控行業乃至安防行業的重點,我們行業產生的數據正是社會治理中最重要的“據數”。
我們不會介意自然環境在注視或監視我們,那我們是否介意算法和機器注視著我們?或者說,我們應該介意嗎?未來,算法和機器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讓機器了解我們,向機器開放我們的數據,這恐怕是通向智能時代、機器人時代、人機協同時代唯一的選擇。
各位讀者,我做了這么長的鋪墊,大家可能會問,這和我們安防行業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其實,我今天是需要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好書:《數文明》
《數文明》:大數據如何重塑人類文明、商業形態和個人世界
涂子沛 著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10
涂子沛,大數據先鋒思想家。曾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從2017年起先后創建涂子沛咨詢、數文明科技。同時擔任伊斯佳股份(智能制造)董事、人民網獨立董事。
現在我們進入正題。
看一本書,通常先看目錄就知道是不是我們想要看的:
1 數據平權:新商業文明的沖擊和原罪
2 無匿名追蹤:天網的隱喻 // 天網就是平安城市
3 人臉和人工智能(動態人臉識別的前景)
4 高清晰社會:單粒度治理和籠中人險境
5 數力:普適記錄如何“掰彎”人性
6 數文明:社會、商業和個人如何被記錄賦能
7 數據新政:建設現代國家的治理體系(城市大腦、天網的未來)
8 人工智能的邊界、風險和未來(表情分析:人工智能的邊界)
筆者認為,這就是一本人工智能和視頻監控應用的科普書籍。也是在10月份,筆者的著作《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剛剛上市,兩本書簡直就是絕配。在《智能視頻監控系統》中我想說的還沒有來得及說的,都寫在這本書里了,天衣無縫的配套閱讀作評。感謝涂子沛老師寫的這本好書,如果你買了《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筆者無論如何都強烈推薦你也買上一本《數文明》。
在這里,筆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的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大數據=傳統的量數(如氣溫28°C)+現代的據數(如一張照片)
天網幾乎和互聯網同步興起,它是最早的物聯網,是人類的“視聯網”,也是未來智能城市的視網膜。
在這個世界上,有三件事情不可避免:納稅、死亡和被收集數據。
官方天網、民間天網、再加上車載移動天網,構成了中國天網的“三體”,把這“三體”所有的攝像頭數量加起來,中國天網的攝像頭總數至少三億。
從應用場景上說,人臉識別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靜態識別,另一類就是動態識別,其最典型的應用場景就是天網。
政府可以通過云端的數據平臺掌控每一個人、每一部車、每一家企業的動態。管理的顆粒度正在走向原子化,我將其概括為單粒度治理。
所謂超級檔案,就是通過不斷獲取、聯接用戶的數據,爭取掌握用戶的一舉一動。基于超級檔案,政府可以實現類似于企業千人千價、千人千分那樣的分析和管理,這種分析和管理的本質,可以稱之為單粒度治理。
部分國民就會變成“人前人后兩張皮”:有人看著的時候就守規矩,沒有人看著就胡作非為。整個社會的犯罪率會增加,最終導致社會機能紊亂。
公安領域正在迎來一個巨大的變革時代,我的結論是,公安工作正在演變為一項以數據收集、分析為中心的工作。
人對信息的接收,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眼睛,二是耳朵。文字、圖片記錄了眼睛接收的信息,愛迪生的發明留聲機解決了另外一半—聲音的記錄問題。
普適記錄:上帝的終極武器。“惟愿我的言語現在寫上, 都記錄在書上; 用鐵筆鐫刻, 用鉛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遠。”(伯19:23-24)
假如有一個攝像頭,對著一個人永不停歇的記錄,那么一天產生4GB的數據,100年約產生143TB數據。
今天的數據,其基本元素只有“0”和“1”,它可以成為整個世界通行的語言,其光、其明、其亮,要遠甚火炬和蠟燭,它是新空間的太陽,照耀著整個數據空間。
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整個社會中最核心、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管理好人、服務好人是整個社會治理的目標、宗旨和主線。人的社會活動,也是數據的最大來源。
書中的金玉良言還有很多,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無疑《智能視頻監控系統》是《數文明》具體實現的具體解讀,目前各大購物平臺(當當、京東)多有銷售。
智能視頻監控系統
張新房 編著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8.10
同時,作者親筆簽名售書,148元/本,全國包郵。
房叔,真名張新房,人稱“房叔”,17年視頻監控和安防行業經驗,目前專注于視頻監控、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技術。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