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由千家網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12月3-4日在上海隆重舉行。峰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智能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文才在大會上作了精彩發言。以下為文字整理:
張文才:各位早上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會,這是我第三次參加這個峰會,看到現場坐了這么多觀眾,我們的智能化建筑技術可以說深受大家的重視。有機會參加第九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首先我代表建設部建筑智能化專家委員會向大會表示熱烈的祝賀,并預祝大會取得圓滿的成功!
我們今天談到智能化發展的回顧,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在座的各位都是親臨者,親自參加智能化系統的建設、設計、施工,還有很多企業也都是為我們智能化技術在添磚加瓦。總的來講,在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的建筑智能化技術走過了從起步到逐漸成熟的階段,這點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走過了從盲目到理性的階段,尤其是在技術的層面。我們從最初的上海率先編制的地方標準,直到2000年才制定了第一部國家智能建筑設計標準,有了標準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所以說標準的制定,也并不等于就能涵蓋智能建筑領域中所有的技術,2000年的標準制定以后,隨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IT領域進入到新世紀以來,在不斷的突飛猛進。為了更有效的規范建筑智能化設計,又對原標準進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技術的發展,真正引領行業的發展和進步。這一點,我們這個行業的專家做到了。標準在應用幾年之后進行修改,這屬于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它充分表明了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推動了標準的前進,同時標準的制定又進一步規范了設計。近半年來,在建筑電氣行業宣貫《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這個規范是從今年的8月1日開始實施的。從《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到《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中,關于建筑智能化設計的內容,我也有緣參與編制、討論,并多次宣貫《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中建筑智能化技術的內容,切身體會到建筑智能化技術在我國建筑電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它在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也越顯得重要。進入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以及顯示技術等等的發展,已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經滲透到建筑的各個部分,眾多的智能化系統均在其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智能化系統經受了重大的國際賽事的考驗,百年奧運,13億中國人的期盼,我們依靠智能化技術做到了。大家可能也知道,在好運北京的測試賽期間,北京大學的乒乓球館出現了照明的故障,從中央第一把手開始批示下來,為了落實總書記的批示,北京組成了40多人的專家組,對每項奧運場館的供電系統進行了審查,另外對奧運場館均設置了變配電系統的監控系統,為整個奧運會期間的安全可靠供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該系統進行全面的聯網,在任何一個場館只要是經過授權就可以調看任何一個場館的變配電系統的狀態,也可以說對主要的出現回路,現行的狀態都可以了如指掌,對變化趨勢也能很明顯的了解,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盡快處理。在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閉幕式上,數千盞燈全部由計算機控制,創造出了多彩的場景,讓世界感到震驚。奧林匹克公園園區的照明系統,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充分反映了科技奧運的成果。
另外在這次奧運會,也是對整個奧運賽場信息化、網絡化的一次大的檢驗。例如北京網通作為奧運會的網絡布線中標方,其將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布線產品,也就是南京普天,作為唯一的布線產品供貨商。在此期間,網絡的可靠運行、信息的暢通,無疑普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為整個賽場里,所有的成績不是在現場馬上進行發布,是將成績統一送到數字北京大廈11層的奧組委的信息網絡中心,再返回過來,極短的時間就完成了,所以觀眾看來好像是一模一樣。另外,在奧運會期間各類新聞的發布,均離不開會議系統,去年上海滬港澳三地論壇,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會議系統,在數字北京大廈、鳥巢、水立方、奧運村等地方,采用的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圳臺電的系統和產品,他們為奧運的新聞發布起到了積極保障作用,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經住了大賽的考驗,獲得了頒發的榮譽證書,獲得奧組委技術部頒發的奧運紀念牌,體育場頒發的榮譽證書,并獲得奧運會首席翻譯官給該公司的推薦信,以及各部門的一些感謝信。所以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些品牌,在這次奧運會期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我為南京普天、深圳臺電等這一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感到驕傲和受到鼓舞。奧運會期間的安全防范,除了人防之外,技術防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環節。平安奧運,技術防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北京奧運會的結束,也預示著另一項國際盛事即將到來,那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另外還有洲際一些大賽,廣州的亞運會,以至于深圳的大運會。我相信上海世博會也肯定會像奧運會一樣的精彩,一樣的體現出中國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的聰明智慧。同時,我也期望眾多的產品生產制造商和提供商,在這些重大的工程中發揮智慧和力量,共同奮斗,爭取在企業的業績中,再書寫下輝煌的一頁。再一次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專家介紹:
張文才,197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74至1980年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任教,1980年至今在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期間于1984年至1986年作為訪問學者赴加拿大學習建筑電氣設計。現任: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任: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建設部建筑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建筑智能化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電氣分會副理事長;全國電氣情報網副理事長;北京電氣設計委員會和電氣情報網副主任;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電氣專業管理委員會委員、建筑電氣專家組組長;中國照明學會常務理事。
二十多年來,參加了數十項大中型民用建筑的設計、校對、審核、審定工作。如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福建廣播電視中心、北京首都博物館新館、北京東四D1區海洋石油辦公樓、中國人壽大廈(北京世界金融中心)、北京天銀大廈、北京南銀大廈、深圳深業中心等,其中多項工程獲國家、建設部和北京市優秀工程獎。在加拿大作為訪問學者期間參加了數十項工程設計,如加拿大多倫多可開啟屋頂體育場、多倫多加拿大廣播電視中心以及辦公樓、醫院、機場、學校、大型購物中心等工程。作為專家參加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顧問咨詢工作,如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國家大劇院、奧運會國家游泳跳水館、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館等的專家咨詢。
聲明: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千家智客微信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千家智客微信公眾號(qianjiacom),隨時隨地知曉智能行業天下事!